分享到:

汉沽管理区关于落实《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的工作措施

发布时间:2024-05-09 16:27     来源:汉沽管理区委员会
【字体: 】     打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23〕33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市两办《关于落实〈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的工作措施》(唐办〔2023〕25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环渤海区域工业化水平和深化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着力打造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开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围绕全市“12345”总体工作布局,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唐山篇章生动实践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二)主要目标
到 2026 年,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 50 周年时,“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取得明显效果,一批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举措落地见效,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国际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到 2035 年,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扩大开放等方面形成更多成熟定型的制度创新成果,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
1.强力推动新型能源生产应用。积极探索风电、光伏等新型能源应用创新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我区工商业厂房屋顶、沟渠、风力等资源优势,积极有序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沟渠集中光伏项目和风力发电项目。与市能源集团探索谋划加氢站建设。加快谋划推进以清洁能源替代的集中供热等方式,以建设风电、光伏等项目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发改局、区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全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2.打造绿色家居建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工业”,打造“先进制造”产业新名片,转变增长方式和能源结构,强化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加快打造“4+N”现代化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新产业扩容增量,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京津冀区域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场景共用,每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京津合作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同时,以“节能环保、绿色生态”为宗旨,以打造“京津冀产业承接区、综合改革示范区、创新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充分依托“行业协会+专业团队+当地政府”的模式,通过产业整合、技术升级、信息化管理、创新孵化等方式建立新生态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现代化智能绿色家居产业链。力争到2026年底,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发改局、区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大力支持亚通制冷、伦登风机等重点企业做优做强,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推进皓益智能教学装备一体化项目、斯普瑞军用通信及轨道交通设备生产项目建设。到2026年,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发改局、区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五)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4.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聚焦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推动绿色环保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区内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其他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鼓励企业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再制造、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
(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5.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着力实现“京津创造、唐山制造”“京津研发、唐山产业化”。探索与京津共同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机制,积极促进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区产业化应用。与京津共同搭建绿色技术、绿色市场、绿色产品等服务平台,推动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在唐山转化应用。创新落实凤凰英才等人才新政,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引导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向我区集聚。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实施“产业+人才家园”、“服务+生活家园”模式,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到2026年,力争每年引进京津科技成果1项以上。(责任单位:发改局、人社局、住建局、商促局)
6.提高产业创新平台水平。聚焦“4+N”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应用。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创新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发改局)
7.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企“1+1+N”行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向中高端迈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科学制定“四大产业”准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要依法依规推动转产或退出,为打造四大先进高端产业基地“腾笼换鸟”。抓好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发改局、社会事务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分局)
三、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七)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8.加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持稳增长与提动能并举,加速低碳产业发展,在结构调整中持续拓展低碳产业空间。提高全民绿色低碳意识,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使用绿色包装,引导绿色消费理念。(责任单位: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社会事务局、住建局、商促局、综合办公室)
9.加快推进生产资源低碳化。积极引导企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争AB促引领”行动,加快构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全流程绿色生产模式。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绿色低碳水平。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公路沿线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建设。积极引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积极推进和支持我区蓝欣玻璃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单位:住建(交通)局、发改局、公安分局、税务局、生态环境分局)
10.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健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管理,落实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加快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量水而行。加快启动实施水源置换项目;加快推进汉沽农场灌区2024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发改局)
(八)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11.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体系。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强化道路沿线、重要节点绿化美化,推进生态绿道和绿色游憩空间建设,构建级配合理、分布均衡的公园绿地体系。(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分局)
12.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鼓励区内建材行业企业开展碳减排行动、开发碳减排项目,扩大降碳产品种类和实现规模。落实低碳产品标识制度,探索开展降碳产品供需互助、联合开发新模式。(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发改局、资规分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
(九)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13.强化污染防治。一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突出工业企业减排、扬尘治理、散煤管控、车油共治、秸秆禁烧等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监测监管,科学细化管控方案,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市达考核目标。二是加强水环境治理。落实各级河长履职监督和管理责任,促进水环境治理工作高效开展。加强煤河国控、市控断面水质监测,综合采取河道清理、调配水源等措施,全力保障水质达标。规范农村生产用水行为,加强各类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水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从源头减少水污染。三是以更实步伐强化自然生态修复。抓好建设用地风险管控,着力推动原唐山海通工贸公司土壤修复工作。加强危废、固废过程监管,有效消除污染隐患。加大农业生产垃圾和废弃物监管力度,做好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农膜回收等工作。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健全管护机制,高质量完成市达任务。四是以更硬举措强化检查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以生态环保的硬约束倒逼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充分利用分表计电平台、在线监控平台、VOCs报警监控平台等远程执法系统,提高执法效率。做好重污染天气企业绩效评级和减排清单修订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争AB促引领”行动。(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区生态办成员单位)
(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4.积极稳妥落实双碳战略。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提升碳汇能力,完善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持续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四、打造高品质生活区
(十一)构筑区域公共服务高地
15.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和技术合作等形式加强与市级医疗机构及京津冀高水平医疗机构对接,提升我区医疗水平。鼓励卫生从业人员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提升我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符合条件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转岗培训,提高全区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责任单位:社会事务局)
16.多层次发展教育事业。谋划推动京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与我区开展合作办学,利用京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助力汉沽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企业培育。(责任单位:社会事务局)
(十二)打造京津冀康养运动休闲旅游基地
17.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养老项目的支持培育力度,推动服务量质提升。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加强日间照料。(责任单位:社会事务局、发改局)
18.融入京津唐旅游一体化。依托唐山与天津优势旅游资源,以发展农业体验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元素特色旅游为方向,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推动我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综合办公室)
五、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十三)提升经济外向水平
19.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深耕东北亚,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合作,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拓展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持续浓厚“四全”招商氛围,在全区建立起上下贯通、横向协调、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围绕我区“4+N”产业招商引资方向,着力引进产业链项目,全力承接北京二次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支持现有外贸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着力引进一批有进出口规模、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外向型企业和外贸公司。发挥开发区等平台优势,力争引进更多的优质外资、外贸项目落地,稳步提升投资水平。紧盯京津、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加大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引进力度,制定对接企业清单,确保对接取得成效。(责任单位:商促局、财政局、发改局)
(十四)提高开发合作能级水平
20.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引导传统外贸优势行业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招引优质跨境电商企业及项目。到2026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力争达到2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商促局、财政局)
21.促进区域消费升级。提供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商品服务,增加智能绿色商品供应,扩大优质消费供给,促进传统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到202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8.5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商促局、发改局)
22.拓展完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扩大海外合作范围及领域,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及水平。探索建立技术创新、投资、经贸等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拓展完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责任单位:商促局)
(十五)加强与重点区域合作
23.深入协同发展合作平台建设。坚持借势发力,抓紧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性机遇,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持续深化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市委“一核两翼”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全市沿海经济带发展,并主动对接天津、融入天津、服务天津,聚焦产业、交通、生态、人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争取更多合作成果。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成果与天津互通互认,扩大两地友好学校结对数量;增加津冀联合招聘活动次数,让更多求职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继续联合宁河区开展税收合作,拓展智慧服务功能,实现咨询和办理有效衔接、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健全完善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合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与宁河区合作,综合整治北陈片区沿街环境;持续加强应急救援、天气预报、道路运输、打击犯罪等各领域工作,增强与天津地区的协同力度,筑牢区域安全屏障。(责任单位:发改局、住建局、社会事务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税务局、生态环境分局)
六、充分激发市场发展活力
(十六)推进要素市场改革
24.开展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聚焦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强化改革创新、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做法。深化“标准地出让”“投资承诺制”等创新政策,进一步推动科技要素、人才资质、市场准入和政府服务等与京津实现政策共享、互认互通。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开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数据资产资本化,加快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推进非公共数据按市场化方式“共同使用、共享收益”的新模式。(责任单位:政务服务中心、资规分局、发改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社会事务局)
25.加强重点项目生产要素保障。全力争取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力争实现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强化国土空间资源支撑,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有效拓展我区发展所需的空间。加强重大转型升级项目用地和能耗保障,全力争取能耗指标单列政策。建立政府储备,实行动态管理,统筹全区排污权指标使用。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区。(责任单位:资规分局、发改局)
(十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26.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加快发展科技信贷,推动科技企业融资、上市。探索设立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私募基金,完善创投资金管理及退出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中长期贷款申报。鼓励针对拥有发明专利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出台贴息政策,推动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加快推进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工作,积极争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汉沽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开放水平较高、功能结构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责任单位:财政局、发改局)
(十八)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27.着力优化五大环境。深入实施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要素环境、信用环境五大提升工程,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府令 49条”“承诺即开工”“助企纾困 18 条”等系列措施进一步落实落细,推广“一件事一次办”和政务服务“掌上办”,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努力实现全域通办。精准推动国家和省、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有关政策措施与区级政策措施相叠加落实,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终端、惠企利民。探索建立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准入准营标准,除“两高”项目外,建立部分重点项目“容缺后补”审批机制。探索开展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监管统一标准试点,加快推动企业生产经营高频办理的许可证件、资质资格跨区域互认通用。聚焦优化遵法守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强“信法纪”协同,进一步打通信访、执法、执纪相关信息渠道。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汉沽、平安汉沽。开展金融单位“大帮扶、大包联、大服务”行动,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常态化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开展城市信用建设行动,全面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政务诚信建设、企业信用建设。(责任单位:区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成员单位)
28.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相关理论实操培训活动,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增强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商标及专利监督执法检查。(责任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
七、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我区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宏伟目标的全过程各领域,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功能,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坚强保障。
(二十)落实主体责任由区发改局牵头统筹,会同区直各部门加强指导支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健全项目动态储备机制,实施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为我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二十一)完善工作机制
各有关单位要积极推动本方案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要积极营造共促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总结提炼好的改革创新做法,重大情况及时按程序向区党工委、管委会请示报告。


网站地图